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更扬风帆立潮头又踏层峰辟新天——探寻城乡统筹的"合肥模式"

来源: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日  浏览次数:2205

  如何让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有效牵引和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地域,多点辐射带动更广大的农村,形成新一轮大发展的支撑平台?如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共享建设发展成果?面对这些重大课题,安徽合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审时顺势,抢抓机遇,做出了建设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和部署,确立了“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的战略目标任务,引领全市人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潮中奋力前行,谱写了合肥跨越赶超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篇章。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全域合肥”执政理念打造“城乡六变”

  近些年来是合肥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最明显、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合肥人民以辛勤和智慧谱写了赶超跨越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恢弘篇章,城乡、工农之间初步实现了由“隔阂”走向“融合”、进而“一体”的梦想,创造了一段“破茧成蝶”波澜壮阔的神话。

  城乡格局之变:全域规划无缝对接,发展空间全面拓展。在“全域合肥”的大视野下,合肥市委市政府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突破口,打破二元地域分割,强化片区规划理念,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6个规划布局,加速推进“三个集中”,努力实现由过去城乡分割规划为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分割规划为区域联动规划、产业分割规划为产业协调规划、注重按行政层级编制规划为按经济流向和发展潜力编制规划的“四个转变”;实现了地理区位与经济区位匹配、行政管理格局与经济开发格局兼容、一方水土与一方产业的和谐。

  按照“提升极核、开发新区、发展组团、带动全域”的思路,进一步拉伸城市空间框架,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初步形成了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的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位一体”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即,以中心城区为极核、4大组团为辐射、19个新市镇为带动、900个中心村为基础的“1419”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全域规划覆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张力进一步迸发,以城带乡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彰显。2005年~2009年,全市城镇化由55.8%提高到64.1%,县域城镇化率由20%提高到25.2%;实施了7个万亩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258个城中村等“三村”改造项目,缩并自然村1028个,8万农民转为市民;65%的农业加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5%,城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城乡产业之变:“工业立市”打通血脉,“县域突破”风景独好。合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立市”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第一重招,让工业化成为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城融乡,带动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车组”。“工业立市”打通了合肥城乡经济发展的“血脉”,“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纷纷跟进,“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工程、加强园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重大发展举措相继出台,城乡产业在牵手“运动”,全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5年~2009年,全市工业投资从89.46亿元增加到752.2亿元,年均增长70.3%。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和优化,实现了“精一壮二连三”的大跨越,农业成为“金色大道”。2009年,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2∶44.8∶49.0调整为5.2∶52.6∶42.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79亿元,增长6.5%;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崛起,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54亿元,增长22%。“县域突破”风景独好,2005年~2009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79.6亿元提高到512.3亿元,财政收入从15.05亿元提高到43.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96%和30.4%。肥西县成为全国百强县,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所辖肥西、肥东、长丰三县全部进入2009年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全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分工日趋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已初步形成。

  城乡民生之变:社会福利并轨普惠,城乡阳光同样温暖。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民生福利,作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以社会事业一体化为目标,打破城乡文教卫二元供给体制,以社会保障一体化为重点,打破二元福利鸿沟,追求城乡社会事业和保障均等化,力促城乡民生福利并轨共享。

  5年来,先后以“12项”、“28项”、“36项”和“33项”民生工程为总牵引,精心编制城乡趋同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失地保障、社会救助、五保供养”六道社保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城市优势和民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机制。2005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684元提高到171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07元提高到60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3.01∶1缩小到2.82∶1;农村教育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市本级年度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3.5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69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全覆盖;建成250多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18万个;肥东县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32.7万农民参保;在全省率先“启航”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居民医保“二险合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29.93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市级统筹,标准从每月100元提高到280元;实施农村低保3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3亿元,惠及120万人次低保农民;集中和散居供养农村五保老人3万人,供养标准为全省最高。对合肥的农民来说,“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已是情真意切的现实!

  城乡建设之变:“八网联通”设施先行,城市文明辐射农村。向农村“移植”城市化建设理念,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全域合肥”范围中来考量和推动,是合肥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亮点。5年来,全市坚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保障打破二元建设体制,以滨湖新城建设为总牵引,以路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大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城乡“道路、公交、电力、饮水、电信、环卫、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八网联通”的基础设施先行战略,促进城乡信息互通、要素互动和产业互补,助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726.39亿元,建成道路721公里、桥梁97座,一举奠定了合肥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骨架。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8000多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3346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班车”全覆盖。兴建饮水安全工程131处,56.8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城市供水网络覆盖城区所有乡镇和三县9个乡镇。投入11亿元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个、电气化乡镇16个、电气化村245个,实现了城乡供电同网同价。近郊乡镇全部纳入城市环卫体系建设,累计新建乡镇村垃圾中转站(池)5125座,配备垃圾车2099辆,建立乡村保洁队1263个,配备乡村保洁员4927名。实现了农村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行政村全覆盖。

  城乡环境之变: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享有碧水蓝天。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5年来,合肥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为支撑,打破二元环保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注重城乡环境共同改善。

  全面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做精“水文章”,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健全以开源清流为主的水源供给体系、以综合治理为主的水环境保护体系、以洪涝管理为主的防洪保障体系、以江淮分水岭地区青山绿水为主的人文景观承载体系,形成“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近3年来,合肥市累计投入46.11亿元,建设入湖河流沿线截污管线1200公里,综合治理河道总长112.65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4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5%;推进城市排污管道向农村延伸,疏浚村庄排水沟渠3627公里,建设乡村排污管道107公里;完成100多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一批灌区续建扩建配套与技改。全面推进城乡生态绿化建设,做靓“绿文章”。统筹兼顾绿化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文化功能,构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路连林隔、村林连网的城乡一体生态绿化格局。着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增园林绿地51185.8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4.36%。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绿化建设,以“四沿三区一点一片”为重点,即,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加强绿色基地、绿色长廊、绿色家园和农家庭院一片生态林建设,全市林业资源总量达10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6.1%,建成105公里外环生态走廊;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和“清洁家园、绿化乡村”行动,创建6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7个省级、36个市级生态村;加快生态环保农业发展,建成环巢湖8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带和沿湖圩区“粮退渔进”的高效渔业,“猪-沼-菜”、稻鸭共作、虾稻共生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和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快速发展,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城乡管理之变:以人为本强化基础,城乡社会和谐稳定。积极适应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的要求,以城乡行政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为着力点,打破二元管理机制,不断探索政府管理方式由单向管理为主向多元、综合管理为主转变的有效方式。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搭建农民足不出村的公共服务平台。将城市管理理念引入农村,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全市共建立了153个农村社区。按照集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于一体的“1+8”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全市建立农村综合服务中心20多个。初步实现了日常生产、基本医疗、生活需求不出村。

  着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围绕“组织同建、队伍同抓、先锋同创、制度同构”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和班子建设。实施了“固本强基促和谐,科学发展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堡垒工程”、“带头人工程”和“先锋工程”等重点党建工程建设,深化党员先锋岗、双培双带、结对帮扶,推行村级党组织“两推直选”,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等一系列新举措,全面加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引领、实干兴村;党建助推,强基固本;党建保障,为民惠民”已成为合肥市城乡统筹发展中一道绚丽的风景。

  思想突围理念创新思路突破举措出新

  ——政策机制创新领航合肥城乡统筹

  “十一五”以来,合肥在新农村建设中跳出“就农村建设农村”的单一思路,充分发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优势和联带作用,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镇村重建、农地重整、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大力推进产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三个集中”,大力推进滨湖新城、新市镇、新社居“三大建设”,深化统筹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通过农民身份、农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个置换”,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民身份“三个转变”,着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统筹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这一清晰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线图”,全市上下从思想突围到理念创新,从思路突破到举措出新的一系列重大措施陆续推出,为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开辟出了一条跨越的蹊径。

  建立高规格、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按照“领导有力、调度有序、系统规范、运转高效”的总体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筹办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市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设立市城乡统筹工作办公室,与市农委合署办公,将原归属于市发改委的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市农委的县域经济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市财政局的农村综合改革四项职能职责全部统一划归市统筹办负责,构建起了高效有序、运转流畅的组织领导机制。重新组建成立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林业和园林局,将乡镇垃圾处理职能纳入新组建的市城市管理局。大力推进四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制”,将四区农、林、水等部门,组建成立农林水工作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近3年县区党政班子交流任职面达62.6%,对10名城区乡镇、街道书记进行跨区交流;优化乡镇行政区域布局,全市乡镇和行政村由2004年的109个和1516个,精简为55个和832个,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精简为“三室一办”和“一所两中心”;着力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对9个试点中心镇明确了9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赋予了21项县级行政和经济管理权能。

  构建系统配套、重点投入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全省率先构建较为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等一系列主导政策;各部门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配套文件50多个,形成了操作性强、互为补充、系统配套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体系。建立了比例逐年提高、总量稳步扩大的财政投入支撑体系。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县域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奖补扶持政策。设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自2006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重点支持新建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布点保留中心村整村整片综合整治工程。设立了“合肥市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资金整合、重点投入机制,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级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集中力量打“组合拳”。对全市22个部门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和“整村推进”项目。2006年至2009年,市本级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1.86亿元。

  建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确立了“市指导、县(区)负责、合力共建”的责任推进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实行动态管理,市级示范村由2006年的67个扩大到200多个。建立了政策研究、责任分解、调度推进、包联帮扶、宣传引导、督查考核等七大工作制度。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心、同声、同向,不断加强组织,强化责任机制,协调联动,配套推动,形成了全市共推共进的强大合力,有力牵引了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快跑起飞。

  做强工业壮大县域富裕农村做实民生

  ——探索合肥特有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些年来,围绕城乡一体化这一历史性的创新性重大课题,作为崛起中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城乡一体化之路如何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如何构建?如何探索走出自己的特有模式?合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城市更新”为平台、做强工业为保障、壮大县域为动力、创新驱动为推进、富裕农村为基础、做实民生为根本,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大手笔奏响了具有合肥特色的城乡和谐交响曲。

  在加快“城市更新”中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提升合肥“以城带乡”一体发展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近些年来,合肥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制定实施了“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加速近郊融入城区,辐射带动中心城镇和农村,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平台;通过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接,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合肥城乡型态从一城带动转变为多城带动,从一点发展转变为多点发展,快速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探索出了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生态环保优先、惠及群众优先的建设模式。建设对外交通、城市道路运行、城市客运、货运和内外衔接“五大体系”,构建主城区通向四个组团和滨湖新区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完成大建设复建点和保障性住房项目36项、182.57万平米,完成投资108.63亿元,促进了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先后新建迁建54所中小学校,超过“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114所。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批水、电、气、热、公交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坚持走生态型城市建设之路,大力实施水系治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监控调度和生态重建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翠环绕城、园林楔入、绿带分隔、点线穿插”的大绿化格局,“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已初步形成。

  在推进“工业立市”中点燃拉动城乡经济提速增长的核心引擎,提升合肥“以工促农”一体发展的动力源。合肥市委市政府针对工业经济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的基本市情,高瞻远瞩,科学决策,于2005年7月做出了“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化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埠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在“工业立市”中优先发展工业,“县域突破”中重点发展工业,“创新推动”中集中提升,加快工业化进程已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旋律。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高强度加大工业投入。2005年~2009年,全市招商引资总量由204.3亿元增加到10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4.07亿美元增加到13亿美元。合肥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和“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加大财政投入,每年安排2.5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支持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坚持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着力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启动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着力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新型平板显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5个千亿产业以及公共安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50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内车型系列最全的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与2005年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41户增加到2009年的1761户,净增1120户,净增数是“十五”时间净增总量的4.2倍。

  在推进“县域突破”中下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全盘棋,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蓬勃活力。牢固树立“县强才能市强”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工业强县富民”意识,优先加快发展县域新型工业,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三县主动承接城区工业产业转移辐射,以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2009年,三县实现二产增加值、工业增加值296.18亿元、238.5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倍和5.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151个增加到822个,净增671个,翻了两番多。坚持把园区作为加快县域突破的主载体、主平台,推进市县园区对接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促进工业向三县转移。全市建立了37个县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2009年,县域各类工业园区引进项目数量、到位资金总量占县域总量85%以上,工业产值和财税占到70%以上,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日益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把握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趋势,正确处理大城市建设“锦上添花”与中小城镇建设“百花齐放”的关系。围绕“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按照“突出特色、产业兴镇、做大产业、完善功能、集聚人口”的要求,坚持建城镇与建园区相结合,推进镇园一体发展,加快农民就地城镇化步伐,努力将城镇建设打造为对接主城、四大组团、中心村的重要节点。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迅速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县区城镇集群建设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推动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覆盖的重要承接点和辐射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统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大力推进城乡专业批发市场建设。2009年,全市建成超百亿元专业批发市场3家,超10亿元11家,超亿元专业批发市场36家,超亿元专业批发市场累计交易额达到787.69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产业,建成乡镇示范超市6个、乡村永达直营超市5个、乡镇连锁超市30个、乡镇加盟店56个和数百个村级服务社。推进传统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开工建设中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产业园。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1313个,覆盖了70%的农村市场,有力推动了家电、农机、汽车下乡,实现了城乡农产品流通大联结。大力培育城乡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2009年,全市建成全国农业旅游景点3个,建成星级农家乐121家,全年接待游客41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2亿元。

  在推进“科技创新”中探索城乡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合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26户,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144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7%;增加值达44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44%上升到54%。积极构建“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搭建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等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政府与院(校)的合作,积极启动“院企互动工程”,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组织实施“3820”产业英才建设工程、“蓝领人才引进与开发计划”,市政府与安农大建立农业产研战略合作关系。科技创新每年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约15万人,推动22家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创新现已成为助推合肥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全市科技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家,5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拥有专利60多个,1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建立省级、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6个;围绕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省级、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6个。组织实施科技入户“百千万”行动计划,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专业农民种养素质。积极创新粮食“1+4高产创建模式”,提升创建水平,大力推广高产新品种、新模式和新技术,成为全国重要的种业高科技研发基地,着力推动一批科技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被陆续转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推动“三农”与“三化”比翼齐飞,拓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夯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合肥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为目标,以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和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为标志,以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为特征,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持续能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迈入了跨越赶超的新阶段。一是推进特色化,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草莓南进、苗木北上”等八大调整战略和“畜牧业提升、水产跨越”工程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推进规模化,加速高效农业发展。坚持不懈地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第一工程。按照“分区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规模经营”的要求,大力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规模农业面积突破150万亩。实现了农田集中、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聚成群和示范集显的发展目标,形成了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推进园区化,促进产业集群集聚。组织实施“百园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三个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对促进产业集群集聚的“磁场聚合效应”日益凸显。四是推进功能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依托近城优势和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资源,坚持“果、蔬、花、苗、林、庄”六园并进,大力发展田园经济。围绕“兴一个产业、办一大节庆、靓一张名片”,大力发展节庆农业。全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一体化开发和系统化经营的趋向日益明显。五是推进产业化,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三大强龙”工程建设,涌现出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进超市、进批发市场、进上海“三进”工程扎实推进,基本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三次产业互动、接“二”连“三”的商品化大基地、专业化大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新局面。

  大力实施农村新村居建设,探索了新农村建设“合肥模式”:一是“整村推进型”。把推进土地规模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施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村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农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2008年以来,已有2.77万农民住公寓房、走水泥路、饮安全水、用太阳能。二是迁村腾地型。将新村建设与土地整治项目相衔接,通过迁村腾地实施“增减双挂钩”项目,鼓励分散居住的农民以其宅基地置换新规划区内的住宅用地集中建房。全市实施的118个土地“增减挂”项目,将1028个自然村庄归并为82个农村新社区,节约耕地2.8万亩。三是城中村改造型。把搬迁村民的安置房建设同开发商的商品房建设结合,“捆绑”开发,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先后实施的35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使近18万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四是项目带动型。依托新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项目,配套建设新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房屋补偿费统一建设农村新社区。五是产业培育型。以产业龙头企业、规模种养板块为基础,规划建设核心产业园区,依托产业配套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六是环境整治型。对人口相对集中、居住条件较好的自然村,按照“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和“建制”、“五化一制”标准要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乡村活动,因地制宜整村整片整体进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自然生态型新社区。“六种型态”的农村新村居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一系列问题。

  在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中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是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支教(挂职)工作和城区骨干教师与乡镇及薄弱学校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活动,实现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采取“定点学校接收、相对就近入学”的办法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从2005年的32所增加到100所。二是均衡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全市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都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90%的村级服务室将于年底前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截至2010年7月,全市参加合作医疗人口已达226.83万(含长丰县城镇居民),高于全省4.09个百分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保底补偿提高到35%;三县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部投入使用,全面推行参合农民IC卡就诊,实现与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辖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及近70%的村卫生室信息平台联网运行,并与所有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展网上即时结报。三是均衡城乡体育文化发展。2006年以来,连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电影下乡”、“杜鹃花”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民生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电影放映全覆盖,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实施250多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每村建设个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四是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目前,32.75万农民登记参保,征收个人缴费资金5901.24万元。自2009年12月起,已有超过13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始领取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养老金2963.03万元。五是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市农村低保对象超过10万人。城区实现城乡低保并轨,逐步提高三县城乡低保标准和人均补差。四区和三个开发区的农村低保家庭将享受人均每月280元的补助,年补助标准提高到3360元,是并轨前的2.8倍。六是提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水平。出台了《合肥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保障标准随城市居民低保标准逐步提升,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已有近7万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七是提高农村困难群众救济水平。2006年以来,先后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城乡医疗救助、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5项工作纳入合肥市民生工程,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八是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水平。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640元~4560元,远高于省定1200元的标准。启动“515敬老工程”,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光荣院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打破壁垒深化改革无缝对接和谐共进

  ——推进合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上台阶

  在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合肥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改革。大力推进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招投标中心,确立“一委一办一中心”的招投标组织架构,成立了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改革,在长丰县试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改革,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设施、林权等八大类农村产权进行流转试点,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加快了农村资产变资本步伐,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约,建立城乡协调的土地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鼓励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积极盘活城区土地存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规范流转,建立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撑、规范服务、工作制度、纠纷调处和风险保障五大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5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累计流转土地突破100万亩。

  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瓶颈”。实行政府投融资工作统一管理,健全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做大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政府融资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建立“借、用、还”一体化,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市本级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达2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完成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工作。全市已获批2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12家。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农业担保资金。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保险范围从最初的养殖业扩大到种植业。

  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在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开展实施了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队伍统筹改革,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立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对基层农技人员实行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三类动态管理。

  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市场,建立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建设了10个县区级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在105个乡镇(街道)、388个社区和443个行政村建立了就业服务工作站,建立了“一站式”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促进了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工作。投入近亿元资金,建设了19个农民工创业园,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在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的同时,联动开展了户籍制度、扩权强镇、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新型养老保险、财政管理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和试点,推动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农村资产资本化进程,增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

  更扬风帆立潮头,又踏层峰辟新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0年6月7日,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合肥调研时提出,合肥要在统筹城乡上迈出更大步伐,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加快推进合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时势,勾画了合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初步建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6∶1,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20年,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和谐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合肥正以更加自信、更加稳健的步伐,昂首阔步,奋力前行,在迎接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代中,努力描绘不断跨越的恢宏篇章!

图文快讯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百姓心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推进…
中国采取抑制物价措施保护消费…
省农委、省农发行召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期间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