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展望十二五,全省迎来了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结构调整,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强的良好外部环境,我省的内在动力——皖江城市带的崛起也在加强。昨日,省政府研究室宏观处负责人、经济学博士朱耀春做客安徽日报报业大讲堂,展望十二五的“安徽作为”。
第二梯队启动新增长
当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者都有一个共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加速产业转移,同时,产业转移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更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对于安徽,这个居中靠东的省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徽已经基本完成了交通框架的搭建,基础设施、科技能力、人才素质都有整体的跃升,可谓内功深厚。在万事俱备的同时,外部如产业加速转移,区域合作加强以及国家战略的定位都让安徽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国内正在形成东部先行地区、中西部部分省份、西部部分省份这样三个发展梯队,以沿海先行地区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在未来五年经济增速将放缓,以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则将启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作为紧靠东部的排队兵,相信安徽在十二五期间经济仍将以高速发展为基本格局。
居民收入五年要翻番
6年前,安徽省围绕经济发展曾提出“861“计划,该计划包括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到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由于“1”的目标在2005年提前实现,后将“1”改为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到2009年,该目标也已提前实现。
未来五年,“1”将再次调整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这个规划,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有望达到2.4万亿元。从“1”的频繁变更可以看出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
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还强调,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还能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
芜湖核电有望开建
转变发展方式,新能源首当其冲。安徽未来五年的新能源建设中,最受关注的则是核电项目的推进。相比较法国60%、美国50%的核电数量,我国不到10%的现状也让很多有条件发展核电的地区,把核电建设作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省已启动的四大核电项目,分别在芜湖、安庆、宣城、池州。芜湖是安徽第一个有核电项目的城市,安徽芜湖核电在2008年揭牌成立,作为安徽首个核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近50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年发电量约300亿千瓦时,可就近向皖南负荷中心供电,也可向上海地区提供电力支持。
相关专家认为,芜湖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基础设施较好、配套能力强,芜湖最有可能成为获批建立核电的地区,建成后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电力支持。
培育新产业刻不容缓
新能源的建设迫在眉睫,新兴产业的培育也刻不容缓。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安徽的钢铁、煤炭、电力、家电、汽车五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4以上。但在2009年,五大产业中的钢铁、煤炭、电力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有所回落。现在,钢铁全国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排放,煤炭新开的矿越来越少,传统的火力发电也受到严格的控制。
整体看,安徽工业的支柱在未来五年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市场需求大、具有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安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各市都在着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合肥为例,刚刚引进的京东方如一只梧桐树,迎来了上下游配套的众多“金凤凰”,如韩国、日本等地企业也纷纷搬移基地转到合肥,一个以液晶面板为核心的平显基地初具规模。
打造五大中心城市
关于安徽的城镇化建设,又一个五年将有新的思路,据了解,我省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大中心城市的概念。把合肥打造成全省的主中心、芜湖作为全省的次中心、安庆是皖西南中心、蚌埠是皖北中心、阜阳则是皖西北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提出,改变了以往成块的区域发展的模式,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将有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从五大中心城市来看,合肥是省会当仁不让、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城市、蚌埠是我省的交通枢纽、安庆是安徽西南的大城市、阜阳人口众多同时又是农业大市。以这样的架构为基础,支撑起全省的城镇化,力争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按照目前全省7000多万的总人口计算,届时城市将容纳3500多万人。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至少集聚20%,大概是700多万人口。
巢湖治污或迎新转机
国务院在2010年6月12日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未来五年,该规划将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依据。
按照这个原则,安徽将有哪些变化?地上有粮、地下有矿的皖北地区可能因为粮食主产区的定位而被划定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皖南地区因自然环境良好将有可能作为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限制开发。不过,限制开发不等于不开发,只是需要再度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而皖江沿岸以及合肥等区域则有望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对重点开发区域的自然环境保护和修缮则是规划的重点,由此,一直困扰安徽的巢湖治污工作将在未来五年破题。事实上,我省在2009年编制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工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引江济巢等8大措施,总投资达4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