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
![]() |
现在时间是: |
今年极端天气频发,水旱灾害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粮食总产量再获丰收极为不易,也凸显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原总工程师赵竞成。
记者:年初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年中长江、松花江流域的暴雨洪灾肆虐,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业防灾减灾中,水利设施建设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赵竞成:目前,全国已建成水库8.5万多座,总库容约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0%,累计加固新修堤防近30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七大江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全国年供水能力达到5800多亿立方米,到2009年全国灌溉面积达到9.7亿多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9亿亩。全国已经建成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47个,中型灌区5967个;现有塘坝、小型泵站、机井、蓄水池、水窖等独立运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田间固定渠道近300万公里,固定灌溉管道约180万公里,相应的配套建筑物近700万座。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显著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的90%以上产自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50%的灌溉面积上。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可能完全避免严重旱涝灾害的威胁,但只要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水利基础保障,就全国而言仍然可以取得农业好收成。
记者:近几年,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竞成:“九五”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节水灌溉示范、中央财政补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幅度增加对这些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增加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这些项目扭转了新形势下农田水利面临的困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首先是恢复和新增了灌溉面积。近几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千万亩,仅此就可增加几十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
其次是提高了灌溉保证程度。灌区是按照抗御一定程度的旱涝灾害设计的,但不少灌区已经达不到原设计能力,这种情况现在也发生了变化,灌溉有了保证,稳定粮食生产就有了基础条件。
再次是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今年我到甘肃省东部的几个贫困县调研,感受很深。这些县近几年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但苦于灌溉面积小,绝大部分果树生长依赖降雨,苹果个头小,只能用于加工饮料,几毛钱一斤。2009年开始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发展水窖进行补水灌溉,苹果等级大幅度提高,一斤卖几元钱,农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记者: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一直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在节水灌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赵竞成: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有无灌溉条件的粮食作物亩产量往往相差2~3倍。如果没有灌溉条件,即使全国耕地都种上粮食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更谈不上如何提高生活水平,由此不难解读“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科学论断。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