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连续跨越千亿大关、农民补贴逐年递增、区域财政协调发展、民生投入不遗余力……纵观这五年,是安徽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是支持经济发展措施最多的五年,灵活运用稳健和积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渐成体系;是改善民生力度空前的五年,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和谐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逐步健全。
收入量质双双提升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财政收入跨越发展的五年。 2005年底财政收入实现656亿元;2006年总收入连续跨越700亿元、800亿元两个大台阶,实现816亿元;2007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财政收入首次跨进“千亿俱乐部”,完成1035亿元;2009年,收入一举跨越1500亿元大关,完成1551亿元。“今年10月末,财政收入已累计完成1674亿元,全年能否过2000亿元大关尚无把握,但1900亿元应该没有问题。 ”省财政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对收入增长充满信心,对经济发展势头更是信心满满:“2009年以来,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从656亿元到1900亿元,5年财政收入增长3倍。 ”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在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中心城市发展及带动能力也在持续增强。合肥、芜湖等地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马钢、奇瑞、铜陵有色等一批支柱企业继续保持扩张势头,皖北等区域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又全面启动,市域财政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刚刚出炉的10月财政收支报告显示,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马鞍山、宣城等7市已经提前完成全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
不仅收入总量节节攀高,五年来,收入的质量也稳步提高,自主增长机制更加巩固。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及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78%左右,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2%左右。区域财政协调发展,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财政经济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皖北地区财政稳健发展,县域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展望“十二五”,未来更加美好。在一份有关未来五年财政规划的初步设想中,专家研判,我省发展态势基本符合东部地区发展经验,经济发展的内生效应和提速效应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我省必将迎来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期,财政也将随之进入高速增长期,收入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位次前移,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均稳步提高。
财政杠杆发挥作用
经济的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强大而坚实的基础。同时,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也为我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开拓铺路,尤其是在2008年底那场金融危机中,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和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实施结构性减免税,取消、停征1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充分发挥了财政调控“打头殿后”的职能作用,积极财政政策成为推动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
在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和六安市寿县刘岗镇交界处,一座现代化新机场新桥机场呼之欲出。这个机场项目正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公共投资支出的一个缩影,仅去年一年投入的资金就高达6亿元。 “积极财政政策内涵很丰富。 ”省财政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和减轻企业税负两方面,如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公共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减税;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
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刚刚席卷而来,在省委、省政府指导下,省财政火速安排2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市县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同时,安排5亿元资金专项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30亿元的应对危机专项资金以最快的速度下达各地。
合肥高新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谈起2008年底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订单减少,资金周转不灵,企业负担加重。怎么办?当时以“增支”和“减税”为核心的一“增”一“减”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救活了很多像陈先生的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
“半年时间,政府就减免了我们各项行政性事业收费60万元,我们拿这些钱用于设备投资和研发,为公司后期发展积聚了力量。同时,加上前期政府的各项奖补资金和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带来的减免,这些累计达到200多万元。”如今陈先生的公司已经走上高速成长的轨道,仅去年上缴利税就比上年翻几番,达几百万元。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李炳云说:“为企业减负,表面看是财政埋单,但是长远看,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财政,让利于企,目的是和谐共赢,为政府培育更多的优质税源。 ”
民生投入逐年增加
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是近年来财政收入分配的显著特征,而日渐充盈的财政实力更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
“‘十五’末,我省免除了农业税,进入‘十一五’,农民不仅不交税,还可以领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各种财政补贴。农业税制度变化之大,连我们这些老财政人做梦也没想到! ”采访中,一位有着五十年财政工作经历的李老发出深深的感叹。据统计,整个“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三农”投入达2600多亿元,投入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三农”。其中,国家各种惠农补贴2009年通过“一卡通”发放达120亿元,4000多万农村居民人均增加收益300元,户均收益880元。而这一数据在2005年仅有40亿元左右。
“2006年底是一个转折点。 ”省民生工程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民生工程从财政支出项目中被单独划分出来,一目了然。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也为我省搭建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框架筑牢了基础。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项目从2007年的12项增加到2010年的33项,投入从2007年的78亿元增加到2010年计划的330亿元,2010年民生领域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40%。 4年总投入800多亿元,年均增幅达62%,全省6000多万城乡群众受益,赢得了民心、凝聚了民力、维护了稳定,成为全省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