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欢迎您的到访!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日  浏览次数:1967

  今年8月15日,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年会正式公布,肥西2009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已成功跻身全国百强第94位、中部百强第10位,分别较04年跃升510位和85位,提前实现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县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的目标。这也是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

  回首创争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肥西能够顺利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全省工业强县,由安徽中等县份向全省首县、中部十强、全国百强的成功跨越,主要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合肥市“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战略的强力带动。同时,也是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90万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拼搏苦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倾情关爱的结果。

  百强之路,是一条辉煌之路,更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汗水之路。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解放思想明思路。04年底在全省率先提出“全省创一流、全国争百强”奋斗目标,并于08年又进而提出了“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新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抢抓沿海先发地区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逐步确立“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融入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明晰了“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镇化改变城乡面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的发展思路,做到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的有机统一。咬住“创争”目标不放松、不折腾、不犹豫、不争论,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抓经济,这是我们成功跻身百强的关键。

  二抓新型工业强实力。始终把“工业强县”作为加快县域突破的主战略,大力推进园区开发、项目建设、产业集聚、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域工业体系。积极构建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以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为两翼、以新型工业示范园为拓展、以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1219”县域工业平台,园区面积由04年不足10平方公里扩展到09年57.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百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塑胶、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其中汽车、家电两大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主体、载体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已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家、创新型企业2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家、中国驰名商标4件。规上企业数由04年46家增加至09年287家(其中柏堰科技园19家、占全县总量6.6%,新港工业园暂无建成投产企业),年均增长44.2%;规上工业产值由04年61.5亿元增加到09年368.1亿元(其中柏堰科技园09年工业产值78.6亿元、占全县总量21.2%,新港工业园暂无产值),年均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已超过池州、毫州和黄山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04年40.9%提升到09年50.1%。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壮大了县域实力,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6亿元(其中柏堰科技园19.6亿元,占全县总量9.1%,新港工业园暂无),完成财政收入20.2亿元(其中柏堰科技园税收6666万元、占全县总量3.3%,新港工业园暂无)。

  三抓有效投入增后劲。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县域大招商、项目大建设、全民大创业。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健全招商机制,强化招商攻势,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639个,到位内资280.9亿元、境外资金1.14亿美元。围绕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见效,建立和完善领导包联、定期调度、集中审批、限时开竣工等一系列项目推进机制,共开工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42个、建成58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4.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97.7亿元。制定出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支持外出务工回乡人员自主创业,至09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已达1.3万户、私营企业2800多家。大投入带来了大产出,促进了经济快发展。

  四抓特色农业富农民。重点推进苗木、畜禽、菜瓜果、水产、蚕桑、花生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扩规模、优结构,全县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已近18万亩、居中部第一,年出栏家禽7500多万只、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先后引进培育广东温氏、香港宝石、肥西老母鸡、森淼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建成国家级苗木花卉市场—中国中部花木城,并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合肥苗交会和第五届安徽花博会,全县已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各类农产品市场20多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6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7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7个。

  五抓旅游三产添活力。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三河、紫蓬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三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功亮相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刘铭传墓园、舒王墩汉墓建成开放,三岗、小井庄、王拐岗等地农家乐异常火爆,南京—三河—舒城万佛湖—皖西大裂谷等数条精品游线顺利开通,水乡、体育、节庆、淮军、生态等五张旅游文化牌亮点纷呈,紫蓬山庙会、紫蓬山自行车赛、紫蓬诗歌节、三河美食文化节、安徽省集体婚礼等一系列重大旅游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与旅游业相配套的交通、物流、酒店、会展、休闲娱乐、戏曲歌舞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09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9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

  六抓城乡建设提形象。围绕合肥“141”城市发展布局,坚持理念大气、规划大气、建设大气、管理大气,加速城乡大建设步伐。五年累计投入近60亿元,大力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金寨南路、翡翠路、青龙北路、森林大道等数条城际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四纵七横”城区骨干路网全面形成,派河公园、古埂公园、丽景湖等公共游园相继开放,九大安居工程和数十处商业小区楼房林立,商场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逐步健全,一座四桥飞架、四水环绕、宜商宜居的现代滨河生态园林城市初展英姿,常住人口已近20万。加速推进小城镇拉框架、扩规模、重配套、显特色、提品位,逐步形成了以三河、桃花、小庙、高刘等为中心,优势各展、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小城镇建设新格局,全县城镇化率已达44.3%。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221”工程(两镇领先、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五年累计投入51.7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达26亿元、年均增长35%,修建村村通水泥路1137公里、村村通延伸工程1000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6.8万人,建成规模适度、特色彰显、居住集中、功能配套的示范中心村65个、农村社区49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100个、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2个,涌现出上派三岗、三河木兰、山南小井庄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镇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改变了对外形象,也极大地提升了县域发展竞争力。

  七抓改革创新破瓶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土规委,组建投融资、招投标、招商引资和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四大中心”,组建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府年融资能力从“十五”末的不足千万元迅速增加到15亿元以上。深化土地利用管理改革,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把项目投资强度和亩均效益关,扎实推进低效及闲置用地清理,大力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县已流转土地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8.3%。深化发展模式改革,积极与合肥高新区、经开区联手开发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在全省率先开创县区合作开发新模式;发起并组建了环巢湖旅游合作组织,加强与舒城、黄山、九华山等旅游目的地的合作联动,主动融入全省大旅游格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机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综合执法权向乡镇延伸、支农资金整合等数项改革在全省创出了经验,形成了特色。一系列符合肥西实际的改革创新,使县域发展活力得到加速释放。

  总之,五年的奋力创争,肥西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来自于奋斗,也体现在数据比较上。

  与我们提出创争目标时的2004年相比:从经济实力看,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6亿元,是04年4.74倍,年均增长36.5%;财政收入20.2亿元,是04年3.34倍,年均增长27.4%;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是04年3.99倍,年均增长31.9%;固定资产投资204.5亿元,是04年16.36倍,年均增长7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是04年2.52倍,年均增长20.3%。多项指标的总量、增幅均居全省前列。从人民生活看,09年,全县农村低保对象已扩展到29795人,较04年增加19095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3.72%,较04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农村散居五保供养标准达1860元,高于全市标准360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700元,是04年2.34倍,年均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6047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543元,是04年2.11倍,年均增长1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28亿元,是04年2.76倍。

  与第十届全国百强后10位相比:从经济总量看,09年全国百强后10位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为204.5亿元,我县高出平均值10.1亿元,居第3位,仅次于河南永城市(255亿元)和浙江嵊州市(23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为11.28亿元,我县仅低于平均值1.08亿元,居第9位,比最高的江苏建湖县(13.1亿元)少2.9亿元,比最低的陕西靖边县(10亿元)多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规模为45.9亿元,我县低于平均值15.4亿元,居第7位,比最高的浙江嵊州市(100亿元)少69.5亿元,比最低的陕西府谷县(15.5亿元)多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规模为129.1亿元,我县高于平均规模75.4亿元,居第1位,比最低的浙江嵊州市(93.4亿元)多111.1亿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规模为116.5亿元,我县仅低于平均值8.9亿元,居第6位,比最高的陕西靖边县(169.7亿元)少62.1亿元,比最低的江西丰城市(85.8亿元)多21.8亿元。(详见下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从人均水平看,后1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为27833元,我县低于平均值3917元,居第8位,比最高的陕西府谷县(煤炭大县、人口小县)少48620元,但分别比河南永城市和江西丰城市多5710元、9229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为1535元,我县低于平均值398元,也居第8位,比最高的陕西府谷县少3582元,但分别比江西丰城市和河南永城市多188元、3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规模为6698元,我县低于平均值651元,居第5位,但分别高于河南永城市、陕西府谷县、江西丰城市、山东茌平县和陕西靖边县996元、432元、364元、197元、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规模为17191元,我县(参照市里数字)仅低于平均值33元,居第4位,比最高的浙江嵊州市少9439元,但比最低的江西丰城市多3318元。(详见下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从增长速度看,后10位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7.26%,我县高出平均值3.84个百分点,居第1位,分别比第2位的陕西府谷县和第10位的陕西靖边县高3.4、17.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81%,我县高出平均值23.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增长率均居第2位,分别仅次于第1位0.4、2.5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10位8.5、30.6和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居第5位,比第10位高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居第6位,比第10位高12.6个百分点。(详见下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第十届全国百强县(市)91—100位09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比较图

科学发展筑就百强之路-肥西-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组图)
这一串串跳动的数据,折射了我县县域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与先发地区差距的缩小,也铺就了安徽唯一的百强之路。

  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当先锋、全国百强争先进、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思路不动摇,更加突出城镇带动、创新推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城乡一体化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两番,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0%以上,城镇化率达6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在六个方面谋求新突破: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在科学谋划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树立追赶者的心态,坚决克服“小、怕、满”思想,树立机遇比黄金更重要的意识,认真研究皖江示范区、自主创新试验区、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省等重大战略蕴含的政策机遇,努力在抢抓机遇中赢得更大发展优势。

  二是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在提升园区承载力上实现新突破。继续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有影响的“派河工业走廊”,进一步强化大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抓配套、促集聚,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汽车、家电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十二五”末,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向深层次融合、新兴产业向基地化发展、现代农业向产业化提升、旅游业向内涵式拓展,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抢抓省、市自主创新扶持政策机遇,突出企业主体,搭建创新载体,深化产学研融合,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技术研发和品牌培育,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是坚持统筹城乡不动摇,在促进城乡一体上实现新突破。加快研究制订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就业社保、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突出城镇化带动,按照“全域副中心”的思路,着力构建“一核、五轴、八极、多星”城镇发展体系,打造一批独具特色魅力、彰显文化个性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小城镇;突出融入发展,按照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的思路,加快推进包括县城、四个重点园区、桃花镇和紫蓬工业聚集区在内的副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一个与省城无缝对接、100平方公里、80万人口承载规模的滨河生态宜居新城;突出功能配套,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服务集约的思路,切实加大资源、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在造福人民群众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完善全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努力为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创业平台;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抓好城乡低保、医保、农村五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完善治安大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是坚持党的建设不动摇,在提高执政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大兴学习、调查、研究之风,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全面提升推进科学发展、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以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狠抓执行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快得起来、好得充分。进一步强化“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努力形成事业有干头、群众有盼头、干部有奔头的良好工作局面。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堡垒、先锋、素质、共建”四大工程,加快建设带富型农村党组织、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满意型机关党组织、创业型企业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践行廉政准则,切实加大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制度建设、执行监督、案件查办力度,努力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图文快讯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百姓心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推进…
中国采取抑制物价措施保护消费…
省农委、省农发行召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期间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
版权所有 ©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电话:0551-64256798 传真:0551-64256798
地址:合肥市胜利路与琅琊山路交叉口天骄国际B座2610室 技术支持:网道科技 皖ICP备08101767号